中班社會禮儀讓一讓PPT課件教案這個PPT共11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教案。PPT的教學目標通過故事懂得禮貌謙讓是讓人喜歡的行為,嘗試說禮讓他人的好處。
【活動目標】
1、通過游戲讓幼兒體驗互相謙讓的重要性。
2、鼓勵幼兒在生活中也能主動讓一讓別人,作個有禮貌的好孩子。
3、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幫助別人的快樂。
4、培養機智、勇敢、靈活及遵守紀律的優良品德和活潑開朗的性格。
【活動準備】
教學掛圖系有細繩的小球礦泉水瓶子
【活動過程】
一、游戲“逛公園”
1、幼兒分成三組,每組五個幼兒。
2、教師向幼兒說明不同顏色的小球代表誰。(紅色代表媽媽,綠色代表爸爸,藍色代表哥哥,白色代表爺爺,粉色代表小妹妹。)
幼兒將小球放入瓶子(公園)中,教師引導幼兒:公園里有什么,你們在公園里玩得開心嗎?
(鈴聲響起)教師:“公園里著火了,大家快跑!”
(鈴聲結束)幼兒松開手,教師引導幼兒觀察,你們從公園跑出來沒有?為什么沒有跑出來?結果怎么樣?你們又是怎么跑出來的?
3、小結:公園里著火了,大家都趕緊往外跑。有的人互相擁擠,只顧著自己,結果誰也沒有跑出來。都受傷了,有的人互相照顧,一個一個地跑,就全都跑出來了,誰也沒有受傷。
二、討論:大家應該讓誰先跑,誰最后跑?為什么?
三、第二次玩“逛公園”的游戲,鼓勵幼兒按照大家討論的順序從公園里出來。
四、看圖講述: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他們做得對不對?我們應該向誰學習?
五、兒歌:“拍手歌”。結束活動。
教學反思:
基本完成了本節課預設的教育教學目標,幼兒對老師的提問積極響應,與老師的互動很好。老師的有些引導還不夠到位,要多讓幼兒表達,以后上課要多注意對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設計背景
我一直都在小學教,沒有從事過實際的幼兒教育。這個教學設計可能有點小學化。這一課時我在女兒書上看到,根據自己的想法設計的。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知道孔融怎樣分梨。
2、懂得尊重大人,愛護弟、妹。
3、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領會故事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5、引導幼兒在故事中學習,感悟生活。
重點難點
為什么要“讓”。
活動準備
大小不一的梨模型,教學圖片。
活動過程
一、引出故事主題
你們認識這個小男孩嗎?他的名字叫孔融。今天老師給你們講一個《孔融讓梨》的故事。
二、傾聽故事
老師給小朋友講故事……
1、孔融家都有誰?孔融最大嗎?
2、 孔融為什么要一個最小的梨?
3、 孔融怎么對爸爸說?
4、 你們喜歡孔融嗎?
我們要像孔融一樣關心大人,愛護弟妹。
三、經驗聯想
你們關心過別人嗎?
四、做游戲
小朋友扮演《孔融讓梨》里的角色。
教學反思
故事《孔融讓梨》讓幼兒通過簡單的故事理解,深刻地體驗到謙讓這種美德,在討論中幼兒很清楚地明白了什么叫謙讓,什么時候該謙讓。
教學目標:
1、學會與同伴拉成一個圓圈朝一個方向邊唱邊走,并在歌曲的最后一小節立即停止不動。
2、大膽想出新的停止不動的動作,快樂的游戲。
3、在學習歌表演的基礎上,結合游戲情節,注意隨著音樂的`變化而變換動作。
4、通過整體欣賞音樂、圖片和動作,幫助幼兒理解歌詞內容。
教學準備:
1、對圓形有一定的認知經驗。
2、配套音樂。
教學重點與難點:
拉成圈朝一個方向走,并在最后一小節立即停止不動,大膽想出不動的動作。
教學方法與手段:
談話討論法、游戲教學法
活動過程:
一、學習拉圈朝一個方向走。
1、師:小朋友們,想一想,我們怎樣做,才能排列才能變成一個大圓圈呢。請大家討論一下。
2、師:再想一想,大圈怎樣才能轉起來呢。
3、教師指導幼兒走圈。
幼兒活動:
幼兒排成大圈幼兒排成圈轉起來手拉手,身體轉向同一方向并進行(如,向右,則右腳開始走)
設計意圖:
引導幼兒學會走圈,為下面做鋪墊。
二、欣賞歌曲,學玩游戲。
1、老師唱歌。“請小朋友聽一聽老師唱的歌,都唱了些什么?”
2、老師唱歌,“老師來唱歌,請小朋友根據老師的歌來走圓圈,要記得最后蹲下不動。”
3、帶領幼兒一起邊唱邊游戲。
“現在,老師請小朋友一起來邊唱邊走圓圈。
幼兒活動:
聽老師唱歌,注意聽歌詞在老師的歌聲下,拉圓圈走,在歌曲最后一小節迅速蹲下不動和老師一起邊唱邊走圓圈
設計意圖:
層層遞進,先了解詞意,為蹲下不動做鋪墊。
然后熟悉旋律進行走圓圈,最后達到邊唱邊走圈的目的。
三、想出新的停止不動的動作繼續游戲。
1、師:小朋友你們想一想,除了“蹲下”以外,我們還可以做什么動作也不會動?
大家可以先討論一下。
2、教師根據幼兒提出的動作進行練習。(如,站好,叉腰等)
3、選擇某一種新動作,完整的游戲。“現在我們來吧剛才的新動作做一遍”
延伸:
逐步發展,如“拉個圈圈跑跑”等,當熟悉游戲后,自由組成幾個圈游戲。
幼兒活動:
討論并想出新的動作,練習新動作,完整地把某種新動作做一遍
設計意圖:
發展幼兒的創編能力,感受創編與成功的快樂。
教學反思:
《拉個圓圈走走》是一個集體游戲,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很好。首先通過討論引導幼兒圍成一個圓圈,并學習朝一個方向走。在這個部分中有一個難點,有的幼兒分不清方向,所以在游戲中,有些小朋友和別人的方向相反,總是會撞起來。需要教師用手勢引導。盡管如此,還是很難做到全部方向一致,如果在活動前在他們的右手上都貼一個標記,這樣更利于幼兒的辨別。整首歌曲演唱比較容易,幼兒學習的很快,并能根據歌曲內容做動作。但在創編環節幼兒的思維有點局限,想出的都是模仿動物的樣子,具體的動作表現的不明顯。
活動設計背景
我們這個班是今年才收的新生班,幼兒年齡小,大都在3——4歲之間,他們的紀律性還不是很好。特別是現在他們大都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在家里的所有事情都是大人在幫他們完成,特別是他們的家里玩玩具的時候,特別不會收拾自己的玩具,基于這個特點,我特別設計的這堂活動課。
活動目標
1、要讓幼兒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要讓幼兒之間學會互相幫助。
3、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
4、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辨別能力,知道玩具應該放在什么地方。
5、要讓幼兒知道玩了玩具以后,應該把它們收拾好,并放回原來的地方。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要讓幼兒知道在玩玩具的時候要互相幫助,要互相謙讓,要大家一起玩耍,不是一個人玩耍。
教學難點:
讓幼兒學會在玩完玩具的時候要學會收拾自己玩的玩具。并放回原來的地方。
活動準備
各種不同的玩具,裝玩具的框若干,各種“玩具”頭飾、“玩具框”頭飾
活動過程
一、開始環節:
老師以游戲的形式進入主題。
二、基本環節:
1、老師先選出幾名幼兒扮演“玩具框”,并戴上相應的頭飾。
2、又選出幾名幼兒扮演不同的“玩具”,并戴上不同的玩具頭飾。
3、讓扮演“玩具”的幼兒蹲在地上,團成團,并讓其扮演“玩具框”的幼兒手拉著手圍著這些“玩具”。
4、老師一聲口令:“玩具”出來玩了,這個時候扮演“玩具框”的幼兒就把手放開,讓圈里面的“玩具”出來玩耍。
5、玩了一會以后,老師就又發出指令,“玩具”快回到“玩具框”里去。這個時候有一些“玩具”回去了,可有一些“玩具”不知該怎么辦就在哪里“哭”了起來。這個時候老師就要有意識的提問:“他們為什么哭呀?”有些幼兒回答:“他們找不著自己的家了。”這個時候呢老師就來到活動場地中間,把剛才“哭”的幼兒牽回 “玩具框”里去,這個時候扮演“哭的玩具”的這個幼兒就笑了。老師又提問:“他為什么又笑了呢?”幼兒回答:“因為他找著自己的家了。”最后老師總結:我們小朋友在玩玩具的時候,要讓玩具回到自己的“家里”去。要讓玩具回家。
三、結束環節:
老師拿出已經準備好的玩具,讓幼兒進行玩耍,最后由老師做出指令,讓幼兒收拾玩耍的玩具,并放回原有的玩具框內。
四、延伸環節:
要讓幼兒學會不管從哪里拿的東西,都要放回原處,不亂拿別人的東西。
教學反思
1、參加游戲的幼兒人數不夠多,參與面不夠廣。
2、幼兒對老師提出的指令還不能完全弄懂。
3、選擇幼兒參加游戲時,沒有對每個幼兒進行全面的了解。
4、假如我重新上這節課,我就會先根據自己班上的幼兒的特點進行全面的了解,并根據了解的情況選擇扮演不同角色的幼兒,并讓其聽懂老師發出的指令進行游戲。
小班社會教案:孔融讓梨
活動名稱:社會:孔融讓梨
活動目標:
1、初步懂得與人相處應謙讓的道理,初步學習遇到問題要想辦法解決問題。
2、通過故事欣賞與實踐,增強為他人著想的意識。
3、體驗謙讓所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教本
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起興趣:有大小不一樣的蘋果,要請你分給哥哥、妹妹和你自己,你應該怎么分?
二、引出故事題目并進行解釋,講一遍故事。
三、啟發提問:
1、故事題目是什么?講了一件什么事?
2、孔融為什么把最小的梨分給自己?他是怎么想的?
3、你認為孔融這樣做對嗎?好在哪里?
四、指導幼兒觀察教本,在聽一遍故事,。重點幫助幼兒理解孔融“上面讓哥哥,下面讓弟弟“,并學習其中對話。
五、引導幼兒思考、討論:孔融才四歲,就知道這樣讓梨,我們應該怎樣謙讓。
討論中幼兒很清楚地明白了什么叫謙讓,什么時候該謙讓,設置情景,遷移感情的討論中很多幼兒都談到自己平時都是很以自我為中心的,但是在聽了故事以后自己要向孔融學習,學習謙讓,本次活動幼兒的發言討論都很積極。
設置情景,遷移感情的討論中很多幼兒都談到自己平時都是很以自我為中心的,如果請我分蘋果,我就拿大的。通過這次學習都愿意以后會把大的、好的分其他的寶寶。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懂得相互謙讓的道理。
2.愿意大膽運用故事中的語言進行對話。
3.在與同伴共同的活動中體驗相互謙讓的快樂。
4.理解故事內容,記清主要情節,初步學習人物的簡單對話。
5.理解詩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學會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活動準備:
1.課件《孔融讓梨》。
2.圖文字卡: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 宜先知。
活動過程:
(一)師幼談話,并簡單理解"融四歲"的意思。
1. 介紹孔融。
教師:今天,李老師帶來了一位新朋友,瞧!他是誰啊?
教師:這個小朋友的名字叫孔融,他來自于遙遠的古代,他今年9歲,他幾歲啊?(9歲)
2,出示圖文字卡"融四歲",幫助幼兒簡單理解其意思。
教師:對啊!三字經里面就稱為融四歲,意思是孔融四歲。
3. 引導幼兒來讀一讀。
教師:怎么說的?那你來說一說。
教師:我們一起來說一說吧!
4. 游戲:穿越時光隧道。
教師:孔融四歲的時候,在他的身上發生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讓我們坐上時光機去看一看吧!小朋友坐穩了,閉上眼睛,我們要出發了。
教師:哇!我們來到了孔融的家,讓我們來看看他在做什么吧?
(通過創設穿越的情境,很好地吸引幼兒的眼球,更能激發幼兒參與的積極性。)
(二)分段欣賞故事,初步了解故事內容,理解句子的意思。
1. 教師播放課件故事前兩段,引導幼兒理解"能讓梨"的意思。
(1)欣賞故事,進行提問。
教師:孔融家一共有幾個人?孔融是第幾個孩子?
孔融為什么要挑一個最小的梨子給自己?
孔融對爸爸是怎么說的?(請幼兒學講孔融的話)
你們喜歡孔融嗎?為什么?
教師:原來啊,孔融在四歲的時候就是一位孝敬長輩、謙讓他人懂禮貌的小朋友,我們都要向孔融學習,做一個懂謙讓的好孩子。
(2)簡短的小結故事內容,幫助理解"能讓梨"的意思。
教師:將最好的最大的梨留給哥哥和弟弟,自己吃最小的梨。這樣的行為在三字經里面稱為能讓梨。
(3)練習學說"能讓梨"。
教師:是啊,那我們來說一說。
2.教師播放課件故事第三段,引導幼兒理解"弟于長,宜先知"的意思。
(1)欣賞故事第三段,進行提問。
教師:孔融這么懂事,讓我們先聽一聽周圍人是怎么夸他的?
教師:他們是怎么夸的呀?
(2)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相應的圖文字卡。
教師:他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啊!對于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我們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在三字經中就是"弟于長,宜先知"的意思。
(利用分段欣賞故事,并出示相應的圖文字卡,這樣更有利于幼兒理解句子意思,而且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三)引導幼兒完整的朗誦"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1.引導幼兒集體朗讀。
教師:其實啊,我們剛剛看了這個視頻故事,就叫孔融讓梨。那我們一起用三字經里的話來說一說吧。
2.師幼輪流讀。
教師:現在,我讀一句,你們接一句,可以嗎?讓我們試試看吧。
3. 請個別幼兒輪流讀。
教師:誰愿意來讀第一句,我們接下一句?
4. 玩接龍的游戲。
教師:現在我們玩接龍的游戲,我讀第一句,后面的小朋友讀下一句,然后一個一個接過去,可以嗎?
教師:好,我們試試看吧!
(通過不同的方式讓孩子們朗讀,這樣既讓幼兒能掌握并學會句子,又能提高幼兒參與的興趣。)
(四)遷移生活經驗。
教師:你看,孔融在家里是一個懂謙讓有禮貌的好孩子。那我們該怎么做呢?如果你坐在公共汽車上,上來了一位小妹妹,車上已經沒有位置了,你會怎么做?假如小弟弟喜歡你的玩具,你會怎么辦?看到小妹妹摔倒了你會怎么做?
教師小結。
教師:你們都能做很多的事情,其實,你們做的這些事情,都可以說是弟于長,宜先知。
教師:呀,今天的時間不早了,讓我們坐上時光機回家吧。以后我們在幼兒園里也要懂得和朋友分享,謙讓他人。
(此環節主要是讓幼兒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讓他們知道謙讓他人、禮讓他人的意思。同時利用三字經里的句子進行小結,這樣更便于他們理解其所表示的含義。)
活動延伸:
1. 在家里讓幼兒進行一次分梨活動,進一步理解故事《孔融讓梨》,讓他們體驗分梨的樂趣。
活動反思:
經常說禮貌用語一種好習慣好修養同樣學會謙讓也人類一種特有美德故事《孔融讓梨》讓幼兒通過簡單故事理解深刻地體驗到謙讓這種美德在討論中幼兒很清楚地明白了什么叫謙讓什么時候該謙讓設置情景遷移感情討論中很多幼兒都談到自己平時都很以自我為中心但在聽了故事以后自己要向孔融學習學習謙讓本次活動幼兒發言討論都很積極。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